中美貿易調整導致供應鏈重組,企業尋求「中國+1」甚至更廣泛的全球佈局,以降低風險並增加彈性。 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、墨西哥等「替代」或「中繼」國家,並積極探索東歐、非洲等新興市場的機會。促使東協等區域成為新的製造中心,但也讓企業面臨如何平衡效率與去風險的挑戰,並需要適應各地不同的法規和管理模式。
一、供應鏈調整的主要趨勢
- 多元化佈局:
企業不再依賴單一國家,而是採取「中國+1」或「台灣+1」的策略,在全球範圍內分散風險。
- 新興市場的探索:
除了東協國家,企業也開始在東歐、非洲等新興市場設廠,例如台廠在捷克、波蘭、南非、衣索比亞等地設廠。
- 區域製造中心的興起:
隨著「在地化」或「區域化」的趨勢,下游製造業開始建立區域製造中心,以降低運輸成本和供應鏈風險。
- 數位化能力的提升:
面對新的佈局挑戰,企業透過數位孿生等技術,快速模擬和優化新廠區的生產線配置,提升快速複製設廠的能力。
二、對企業的影響
- 成本結構的變化:
雖然轉移供應鏈可降低對中國的依賴,但也可能面臨在新市場尋找足夠靈活且可靠供應商的挑戰。
- 法規與管理複雜性:
企業需要適應不同國家的法令規章和員工管理方式,這增加了營運的複雜性。
- 人才培育的挑戰:
前往新興市場設廠需要投入資源培育在地人才,例如參考台積電的學徒計畫來培養人才。
國家與區域層面的影響
- 中國大陸的挑戰:
儘管面臨持續的關稅壓力,中國大陸在2025年上半年的貿易順差仍創歷史新高,但為了維持出口動能,也可能加速將產業供應鏈移往境外經貿合作區。
- 東協國家的機會:
東協因地理位置和較低的工資,成為企業移轉供應鏈的首選,其出口競爭力因此提升。
- 台灣的應對:
台灣企業在經過多次供應鏈遷移後,已具備靈活調整全球佈局的能力,並積極探索新興市場的潛力。
總體而言,中美貿易調整不僅改變了雙邊的經貿關係,也促使全球供應鏈朝向更具彈性、多元化和區域化的方向發展,為企業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。
➤ UCK建議:在供應鏈配置策略可參考以下幾點方式
- 多元化生產基地
1.將產能分散至東南亞(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)、墨西哥與印度,降低對單一區域(特別是中國大陸)的依賴。
2.採取「China+1」或「China+2」模式:保留部分中國產能以維持規模經濟與在地市場,但增加其他據點支撐出口。
【短期因應策略:暫不移動生產據點,長期布局策略—評估移動生產據點】
- 雙軌市場策略
1.美國市場產品:優先由非中國基地供應,避免關稅衝擊。
2.中國及亞太市場產品:由中國基地持續供應,保持價格競爭力與供應穩定。
- 在地化採購與供應商培育
1.在新生產基地培養在地供應商,逐步建立本地零組件採購比例。
2.與核心供應商簽訂戰略合作協議(長單、價格協議),確保穩定供貨。
若有其他議題詢問,歡迎進一步向我們諮詢。